心理諮商有用嗎?我從心理諮商中得到的2個收穫

心理諮商後,我對自己親姐姐的負面情緒改善許多。這篇文章以諮商使用者的視角,分享我的諮商經驗,給即將接觸諮商的你參考。

為什麼要去諮商?

身邊親友提醒

我非常幸運,心理科系出身的男朋友本身有使用諮商多年的經驗。因此,不論是他來我家見證我的家庭互動,或是在我們聊天的過程中,他能客觀看到一些關係與故事,提醒我可能有哪些心理議題。

這裡的「議題」未必是指一段有毒的關係或缺點,而是一些阻擋我們人生向前的心結或是想法。我們可能在平時做事時掉入這些想法的漩渦,然而我們並不自覺,也不知道這些想法的原始成因。

我在接觸諮商時並沒有特別明顯的身、心理症狀。實際上,身心健康的人也會做心理諮商

如果你已經有一些困擾,例如長期的情緒低落、總是收到旁人關心、飲食作息大變或是身體有診斷不出的疼痛,可以嘗試心理諮商。它會幫助你從內心開始逐漸產生變化。

政府補助方案、校園輔導資源

另一個契機,是我使用了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在112年推出了15-30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,此方案補助15至30歲的朋友每人3次的免費心理諮商。

想使用的朋友,直接點進各縣市心理諮商合作機構名單,下方有名單的檔案可供下載。挑選離離住家近的機構,直接撥打電話詢問或在機構網站填表單就可以了。

如果你已經不在該年紀範圍,各縣市衛生局也有提供諮商服務。若你是在學生,可以向學校的輔導室或輔導中心詢問相關的免費資源。

對心理諮商的誤解

在踏入諮商以前,我對它有許多誤解:

1. 心理諮商的人並不都「有病」

台灣以往對接受心理諮商的人,可能會認為他有一些心理或精神上的「病」。我自己也曾如此認為。

然而,許多職業心理諮商師其實自己也接受諮商。在美國,心理諮商更是十分盛行、常見的心理健康管道。因此,並不是「有病」的人才會去心理諮商。

身心狀況無特別異常的人,接受心理諮商,會對自己的心理與行為,有更多的看見。這些看見都會累積成資產,在日後的環境發揮影響。

20240420 094851 scaled e1715394277526
彰化九重葛花道

2. 諮商的真正模樣

對於諮商,許多人的想像會是平時難解的問題,直接找老師或是主管聊聊,接受「開導」之後,事情就比較順利的狀況。

然而,我的諮商過程中,諮商師並沒有一味地說教與開導。她反而是用心傾聽我的想法與感受,而且試圖站在我的立場理解我。

範例對話

一段諮商中的對話可能是這樣:

我:「我覺得我不擅長與男性相處,特別是做事大喇喇、大男人主義的男生。」

諮商師:「了解。你可以形容這個男性的模樣嗎?例如他會做什麼事。」

我:「我最直接想到的,就是在馬路旁叼著煙、背著工具、聲音渾厚低沈的一名水電工(笑)。」

諮商師:「這個人是真實地存在嗎?還是你想像的樣子?」

我:「純粹是我想像的模樣。」

諮商師:「在你的身邊,親人、朋友、同事,有沒有一個最接近這個模樣的人?」

(想了一下)

我:「我最直接想到的是我的哥哥。」(註:我哥哥是一名齒模技師。)

在這樣的對話下,我對我不善面對的人有了一個參考。從我與我哥的相處經驗,我開始能探究一些「過去」,也開啟我看見「我的現在」的可能性。

諮商師與我(被諮商者)並沒有高低之分,她是我在探索心理過程中的一位「合作夥伴」。大部份的發現與看見,都是出自於我自己。

20240328 174821 scaled e1712624804224
心理諮商會使用很多腦與情緒。第一次諮商結束後,跑去公園放空休息XD。

我從四次的心理諮商獲得什麼?

在免費三次諮商後,我又額外自費諮商一次,便結束為期兩月、每月兩次的諮商歷程。

諮商多年的人大有人在,而我幸運地在四次諮商後就有一些立即的看見。

1. 釐清自己對親姐姐的莫名情緒

我的第一次諮商從我對親姊姊會有莫名地生氣、迴避情緒開始。

從小我與姊姊非常要好,但在我出社會後,漸漸保持距離。原因是,我才認清楚她沒有所謂「事業心」與「自己的人生」,容易倚賴別人與家人。

這樣的情緒除了讓我排斥與她互動,即便在獨處時,收到她在家庭群組的訊息,也會想到這些情緒,並花時間與精力深陷其中。

情緒背後的恐懼

直到諮商後來我意識到,因為從小與她長大的關係,我真正的恐懼是擔心「自己和她一樣」。因此,當她有不成熟的「小孩」心態,我會有所反應,證明我並不是小孩

但實際上,自己經濟獨立也已經搬出老家,對事業有更高的追求。我與姊姊的性格截然不同,心態完全不是依賴別人。

意識到源頭之後,這樣的莫名情緒反而減少,因為理解了它的來源與真實的事實。

這個經驗也讓我學到,每當我與人互動有強烈的情緒反應時,務必釐清反應的源頭是什麼。後面往往藏著很多自己

2. 同志身份:家人侷限自己 vs 自己不能接受自己

身為同志,儘管我已經出櫃了,我的潛意識仍不能接受自己有相當陰柔的特質,例如嬌柔不定的個性、動作與說話方式。

因此,在家人面前的說話與表達方式,我依然有放不開的一面。

例如說出同一句話,對好友的態度可能相當直接、不做作;但在家人面前,會比較壓抑、直男化(?),特別是在媽媽與哥哥面前。

這樣對家人的行為模式已經持續二、三十年,改變非常困難。

讓事情發生的「魔法」

心理師於是請我直接想像,我是「哥哥」或「媽媽」的角色,他們看到我真實的表達方式,會有什麼反應?

實際上,他們從不會看到這樣的我,畢竟我把它藏得好好的。但心理師讓我想像有個「魔法」,讓他們就是看到了真實的我。

自己於是模擬親自站在「哥哥」與「媽媽」的視角,發現「他們」的反應,其實並沒有我想的劇烈、負面,反而是輕鬆、不介意。

這個畫面沒有立即讓我的表現煥然一新,但我相信它成功埋下了一些種子,讓我更能接受我自己的樣子。

20240415 153724 scaled e1715394600170
在諮商期間,剛好接觸到植栽。植物非常有療癒、平靜和啟發性。

如何增加心理諮商的效果?

心理諮商是一項所費不貲的服務,個人諮商一次的費用為1500~3000元以上,我自己所做的心理諮商則是一次2000元。

這樣的收費條件下,務必把握以下幾點,讓你的每次諮商能更有收穫:

1. 找到契合的心理師

諮商的議題與種類不少,例如:婚姻伴侶、多元性別、職場、兒童青少年諮商等。不同的心理師可能會有其擅長的領域,通常諮商所在第一次接洽時會幫你適當媒合。

找到一位交談上能讓你信任的心理師,對諮商效果非常有幫助。因為他能讓你自在敞開心胸、揭露真實的自己,往後才有更多的發現。

各家諮商所的網站通常會列出諮商師名單與領域,選擇諮商所前不妨加以參考另外,有些諮商所也有不同的治療方式,例如藝術治療、動物輔助治療等,這方面可再視需求嘗試。

2. 對心理師敞開內心

當我們遇到不想談論、不擅長的事情,下意識的反應是抗拒:有可能是生氣、避而不談或是沒有情緒。倘若進入諮商室依然堅持這樣的反應,諮商效果就會受限。

諮商師能從你的反應得知,現正討論的事情是能帶出你個人的線索。但諮商師也不會通靈,他依然需要你訴說想法與感受,從而了解你、建構一些視角。

要對任何不熟悉的人打開內心是困難的,這有違我們從小學習的觀念。然而,你會需要相信諮商的過程、信任諮商師,讓他看見你的心,才能有更多進展。

20231127 085230

3. 諮商外的時間仍不停止覺察

探索心理的過程,並不只發生在每次諮商室的那50分鐘。有的時候,心理師還會給你出「回家作業」。

就像學健身、鋼琴的教練課一樣,雖然課程中老師展示了技巧、一對一輔導你,但課後練習的部分仍不能缺少。我們課後依舊要上健身房運動、在家裡練琴。

覺察的練習,可能是諮商之後,生活有新的觀察或行為的改變;也許是你不斷詢問自己的事情,漸漸有了輪廓。這些都會使自己得到更多回饋,讓下次的諮商有下一步進展。

4. 清楚整個旅程需要時間

如果認為諮商進展緩慢,無法談個一兩次就「豁然開朗」、「脫胎換骨」,可以溫柔允許自己需要一些時間。

我們許多的想法與行為,其實已經跟著我們好幾月、好幾年、甚至好幾十年了,若是期待幾次的諮商就能全部翻盤,是有些理想化。

與心理師一同探索內心的過程中,有許多的對話與觀察,其實像是種子一樣,它們不會立即地開花結果,但會在未來的某些時刻,影響到你的決定。

結語

沒有做過心理諮商、有興趣想嘗試的朋友,真心推薦直接去做了(如果有符合政府補助,就更沒有藉口了)。

雖然我是被男友推著去做,這幾次結束的經驗卻讓我完全改觀,像是發現新的世界。

隨著科技的進步、現代人的孤獨,我相信在未來心理諮商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。就算沒有機會諮商,也不要忽略心理健康這一塊,它真的會決定了人生許多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