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業故事如何吸引人?《誰會說故事,誰就是贏家》讀後心得

原先,我是完全不需要說故事、也不懂怎麼「利用」故事的人。

作爲一名基層工程師幾乎不用說故事。只要按照上司需求,研讀技術文件、鑽研公司程式碼與設備資產,做調整到程式可以 work 就行了。

一切都很單純。直到有一天,我突發奇想要脫離技術基層、晉升到管理職位…

甚至,我現在從事的B2B業務工作,老闆(即:帶我的業務)每一天都必須要說故事。不論是對供應商、對客戶、對員工、陌生人、熟人…

為什麼需要故事

張忠謀先生創辦台積電時,除了要向政府說明為什麼「晶圓代工」是好的商業模式,以獲得政府的支持與資金外,還要向其它金主——飛利浦公司說明為什麼台積電是個好的投資(並談判有利的條件)。

只要需要資源促成商業行為、社會改變的人,都需要會「說故事」。

儘管有許多理性數據的成份,許多檯面下、情感之上的細節一定也需要「說故事」完成。

向金主說故事,才借的到錢;向人才說故事,才徵的到人;向客戶說故事,才有生意。

就連隔壁老王的小三,為了得到資源,可能也得天天說故事。這本推薦著作《誰會說故事,誰就是贏家》的讀後心得也就因此誕生✨。

《誰會說故事,誰就是贏家》要點整理

一、故事的目的

比起溝通時,雙方之間有如「一山又一山的阻礙」,作者比較偏好以一條條「鴻溝」作為比喻。每個故事都是一座橋樑,我們的目的是讓聽者能夠:

  1. 知道橋的存在(取得注意力)
  2. 促使聽者走過橋(發揮影響力)
  3. 再也不願走回橋的另一頭(真正地改變)

不曉得我在本文的開頭,以「我曾經是一名工程師…」,是否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呢(意識這裡有座橋)?

如果你現在或曾經是基層執行的人員,不論是軟體、硬體工程師,或是工班、接待、服務型人員,應該都能「共感」工程師基層工作的單純性吧(不必處處遊說別人)。

而會選擇讀到這裡的你,一定是有認識「練習說故事」的需求。這篇文章也儘量以故事的方式,對你發揮著影響力(走過橋)。

最終,你讀完文章以後可能會走到橋的另一端——促成真正的改變,例如以下之一:

  1. 更加確定「說故事」的能力是自己需要的。
  2. 更加了解「說故事」是有方法、並可以練習的。
  3. 接納了本文書籍所歸納的「商業故事」的目的、結構等要點。
  4. 決定去買這本書《誰會說故事,誰就是贏家》來看。
  5. 決定照著以下的方法,直接開始練習「找故事、塑造故事」。

二、精彩故事的四個環節

說故事是「共同創造」的過程。我們希望,聆聽的人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經驗、影像、情感投入其中。

例如,當我在文章中提到自己是「基層」、現在「需要練習說故事」,是否讓你想到了曾經的回憶?或是想起身邊認識的某個人?

在與故事聆聽者「共同創造」的過程,以下四個環節都很重要:

(一)鮮明角色

故事的主角。不必是偉大的英雄。也不要是冷冰冰的品牌,例如:台灣高鐵。

台灣高鐵廣告中,叫人返鄉的主角會是一個「外頭打拼的年輕人」。

(二)真實情感

故事中,一定有什麼事件讓他有某個真實的「感受」。這樣的情感才容易讓聽者產生同理、共鳴。

感受不必複雜,簡單也可以。例如,年輕人回家團圓、與父母擁抱,這件事讓他感到「溫暖」。

(三)特定時刻

在使用Google地圖時,一定有幾個特色路標會被放大標在地圖上。像是台北市的中正紀念堂、台中的國家歌劇院。否則一眼望過去,很難對一座城市有印象。

所以,好的故事也會特別聚焦在某一個空間、時刻點,讓聽者對故事有更深的印象。

假設高鐵要做60秒廣告,可在前面40秒鋪陳父母親在老家的生活,再用10秒深刻描繪孩子回家團圓的時刻。若是平鋪直敘,廣告就沒有記憶點了。

(四)具體細節

塞細節的原因,是要讓聽眾覺得「你了解他」,於是聽眾就越相信你的故事。

北漂的年輕人是否常租在雅房裡、外頭下著雨、搭著捷運通勤呢?儘管很少與老家聯絡,但每每通話或視訊的時候,卻又感受到許多溫暖與力量呢?

上述的文字或畫面是否讓你想到曾經的自己或認識的人呢?如果是的話,你也自然而然要進入那個故事裡了。

三、商業故事的敘事架構

商業交流並沒有冗長的時間可以包容小說般的故事架構。因此,僅需掌握以下架構:

常態 ——> (爆炸性)發展 ——> 新常態

原先在某個情境的人,在使用某個方法或遇到某個事件後,轉變成在新的情境。

常態很重要

其中,常態的建立是最重要、也應該花時間鋪陳的。

關鍵要是讓聽的人「同理」、「共感」,在聆聽時想起「我遇過這種人」、「我知道他在想什麼」。

如此,聆聽者才能自然地進入故事中(走上橋),開始與我們「共同創造」的過程。

將「常態」打底之後,更能有效傳達出後來的轉變(爆炸性發展)、新的情境如何、以及他們為什麼重要。

塑造故事,從中間的「爆炸性發展」往前發想

新聞報導往往擷取「常態、爆炸性發展、新常態」中的爆炸性發展。例如:奧運女將奪牌、哪裡發生搶案、公眾人物表現失和。

這樣的表現方式,使我們看新聞的時候「共感」的時間很短。

如果我更知道奧運女將前面10年辛苦鍛鍊的細節,包含因訓練受傷、迷茫、被不看好卻仍堅持目標的心路歷程。

那麼在新聞報導奪牌的短暫1分鐘,我可能會興奮地跟每個認識的人分享:她終於奪牌了!

有沒有發現,僅從一個虛構的發展「奧運女將奪牌」,我就可以聯想這麼多「事件前的常態」。

只要再加以刻畫細節、注重聽者感受,就能塑造另一個勵志的故事了!

大道理不受歡迎、但故事大家愛聽

單身之後,我又開始常聽podcast。除了體會到滿滿「陪伴感」外,也發現一些知名的podcast就像以前的談話性節目,充滿了故事。

把一集podcast塞入有意義的故事後,內容很容易就滿了,聆聽者也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一段時光。

現在的我聆聽他人說話時,也開始同時分析:為什麼說話者要講這個?現在在故事的哪裡?我喜歡這個故事或有被說服嗎?為什麼有、為什麼沒有?

除了擁有更多說故事的能力之外,也開始更謹慎思考別人在說什麼故事了👂。所以,以後少花力氣講道理了,直接從故事開頭說起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