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服別人的關鍵在利益,談判經典《哈佛這樣教談判力》心得

哈佛這樣教談判力

生活中充滿談判,小到今晚與男友要吃什麼晚餐,到美國至中東協商停火協議。掌握談判的人,就掌握資源的流動與分配。

做為一個耳根子軟、容易討好別人的人,協商的結果往往都是順從,讓自己「委屈」了。只好讀這本書加強一下談判力QQ

《哈佛這樣教談判力》是在1981年就亮相的美國暢銷書,也被傳奇投資人查理.蒙格《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》中推薦。書中有些重要的觀點,以下做紀錄分享。

再版序提到:我們的目標並非根絕衝突。衝突會帶給人類發想、創新解決方案的可能。聽起來很奇怪,但世界需要更多衝突。

(一)把人與議題分開,直接處理人

為什麽要分離人與議題?

人們常從他人對事情的評論聽出弦外之音(儘管說話者並沒有如此想法),或是基於經驗與印象而預設立場。

如此未釐清的誤會或錯誤認知,容易將關係與議題混雜、糾纏不清。這樣的談判容易淪為「立場」之爭。

吃橘子的哥哥與做蛋糕的弟弟分配最後一顆橘子,因爲兄弟在相處經驗和表達上的誤會起了爭執,讓弟弟堅持一人分走一半的橘子「以示公平」。

但其實弟弟用不到果肉、哥哥用不到果皮。如果兄弟談判時將關係(情緒、觀點、溝通)分開,談判時側重利益,就可以讓橘子最佳利用,而不會在兩邊都剩下未被使用的資源。

兄弟如何好好地分一顆橘子

對「人」實用技巧

1. 從對方的角度看事情,但不代表我們要認同

將心比心,理解對方的觀點、信念、以及伴隨之的情感。這麼做的好處有二:

  1. 看出哪些是影響他們的關鍵點
  2. 我們會修正對事情的判斷。衝突可能縮小、也會更努力找如何滿足雙方利益

理解對方只是增加談判優勢的過程,不代表認同。

2. 留意對方的「核心議題」

人性有許多核心需求,留意自己是否觸犯了對方的核心議題。包含:

  1. 自主做決定、掌握命運的渴望
  2. 備受重視的渴望
  3. 融入同儕、被身邊人接納的渴望
  4. 有使命感的渴望
  5. 被他人矚目、肯定的渴望
  6. 符合自我認同

假如你在談判的過程太過強勢,讓對方沒有感到自主決定,而是被主宰,對方就會想反抗你。

或是,你的表達讓對方感到在群體中(同學、同事、家族…)的形象地位會受到威脅,對方開始迴避與你的交談。

亦或是,你某次給了對方「不公平」的評價,恰巧威脅到他心中很強烈的「我做人很公正公平」的自我認同。

人生確實不必處處考慮別人,但如果這件事與你的利益與欲達成的目標有關,仍然是必須練習的手段。

談判時盡可能讓對方感到參與感、自主決定、被重視、被團體接受、使命感以及符合自我價值認同

3. 讓對方發洩情緒。傾聽、確認並表示理解

如果身邊親近的人,晚上回家後告訴你:「我今天心情很差。」而你說:「好吧別說了,快去洗澡吧。」她必然會更難過。

所以,好好傾聽、讓談判對手抒發情緒。

更好的是,如果你重述並確認自己理解對方的感受與遭遇,他就能感受到被理解。對你也會更加理性柔軟,讓談判的過程更順遂。

4. 談「我」的感受、不直說「你」的作為

比起譴責「你沒有信守承諾」,可以改說「我們感到非常失望」。

直接譴責對方的動機與企圖,對方不是一肚子火,就是不認為我們說的是事實,而置之不理。

但如果我們改說「我」的感受,就不容易引起對方情緒,也比較容易讓對方相信(聽到)了。

(二)關注利益,而非立場

在將人的關係與問題本質分開後,談判應著重在雙方的利益。

為什麼關注利益?

立場,是已經決定的事;利益,是如此決定的原因。

利益常與需求、渴望、憂慮、恐懼有關。

舉例兩個坐在圖書館對座的人,一位要求打開旁邊的窗戶,一位則要求關上。

兩人正在爭執「開一半、開三分之一、開三分之二」的立場時,管理員出現了。

詢問他們爭論的原因。一位說「好想有新鮮空氣啊!」,另一位說「怕有風」。

管理員於是走到隔壁間,把窗戶全開了。兩人都享受到了新鮮空氣,也都避免直接受風吹。

如果沒有管理員的介入,協助溝通出利益與解決方法,雙方就會在立場上持續拉鋸,難見令雙方都滿意的結果。

立場與利益的比較

實用技巧

1. 理解立場與利益未必衝突,只是沒有努力溝通「找利益」

「那間房子他雖然開價三十萬美元,但我最多只出到二十五萬美元。」

這句話顯然勾勒出買家與賣家立場的衝突。然而,優秀的談判家(或仲介)不會讓話題就此打住。

倘若能深一層溝通詢問,問題可能是「他(賣家)需要三十萬美元以償還房貸以及新房子的兩成頭期款」,而「我(買家)跟家人保證過自己買房子絕不超過二十五萬美元」。

因此,先樂觀地想像,有沒有可能一旦:

  1. 賣家能夠以降價賣出、但為期一年免費回租的方式,花時間找到一間更便宜的房子,以降低兩成頭期款的壓力
  2. 買家再次確認需要「家人同意」的真正目的、計算「二十五萬美元」的上限依據與機會成本

一旦實踐/思考過後認為方式可行,就能夠讓彼此衝突再縮小一些,提高成交機率、同時解決兩方各自的難題。

這些背後的顧慮與利益(粗體字)往往才是主導談判的關鍵,也是談判過程應該被注重的著力點。

2. 對方可能是「很多人」

以房屋買賣來說,買方雖然只有一個人,但背後可能還有丈夫、妻小的利益要考慮;賣家也有自己的家庭與長輩要說服。

又以B2B銷售企業人資系統為例,除了呈現系統的實用性給人資外,也要考慮該公司資訊人員的維護意願/能力,以及注重成本與效率的決策者(老闆 )。三方的利益都納入考量,推案才能更順利。

所以,談判時也需考慮對方相關人士所重視的利益,諸如:

  • 安全感
  • 經濟保障
  • 歸屬感
  • 尊重
  • 自我掌控感

3. 具體、生動、明確說明利益

如果你腸胃劇痛,到了醫生那裡卻只說「我身體不舒服」,醫生也猜不到你到底要什麼,不然就是要猜很多次。

明明可以明確說的事,為什麼要讓對方猜呢?

不明說的話,下次對方也容易踩到相同的地雷,因為你從不明說你的顧慮在哪裡。

與其說「我不想吃健康便當,想吃高檔牛排」,可以說「我已經一週每餐都吃便當,今天是難得的週五晚上,這間從來沒吃過的牛排館,本月剛好有壽星優惠,刷信用卡的話我還有點數折抵」,是不是比較容易說服人、不會跟男友吵架呢(?)。

先說具體的邏輯,再提出解決方案

4. 先陳述邏輯,再提方案

承上例,試著不要直說「今天晚上我們要吃高檔牛排」。這樣夥伴聽了可能感到意外、措手不及。

相反地,試著先鋪陳邏輯「今天是週五晚上我們好久沒有去餐廳吃飯了… …(其他理由)」,然後最後才提「今天晚上要一起去吃XX牛排嗎?」

就算他最後不答應,也會同意帶你去另一間更有氣氛的火鍋店。

5. 發想、接納新的想法

上談判桌以前,我們對自己的目標與利益都有大致的描繪。這時試著思考,有沒有擴大其他選項的可能?

假如你努力工作有成,明天就要與老闆談加薪15%,這是你大致的想法。

此時可以思考,自己是否有更深層在乎的利益、或是其他可以滿足的事。

發想、接納新的想法

如果加薪可以讓你改善返鄉的交通費與次數,「加薪8%、每月固定的週五可以提前2小時離開並有高鐵補助」是否也能達成呢?

或者,「不要加薪,但每季提撥案子績效的10%作為獎金」是否對你更有利呢?

只要你敢想、敢提,對手就多一種可能與你達成協商。讓自己能夠靈活接納新點子,也是探索利益、幫助談判成功的一部份唷!

對人柔軟,對利益堅定。

《哈佛這樣教談判力》

(三)實用話術分享

1. 陳述時:「我的理解是…」

與其直說「這個東西就應該是這樣子做。」不如在前面加句「我的理解是……」讓雙方更能感受到對話是開放、客觀、理性,也能讓潛意識的自己對議題本身保持開放。

2. 質疑時:「請教幾個問題,看我的了解是否正確」、「這麼做的理由是什麼呢?」

分享我一次談信用增貸的真實例子(數字有修過)。

某次的貸款申請我只被核定3萬元,打給專員他一接通就氣噗噗說「不行欸、已經核最高了欸」,大概是和很多消費者談到不耐煩。

我當時先表明,申請12萬的原因,是自己先試算過 DBR 22 倍(負債比除以月收)的原則,看到依然有12萬元的空間,就申請12萬,這樣我的理解是否正確

專員隨即表示,22倍不會真的放滿。此外,他在聯徵及系統跑出的在外貸款數字比我設想的稍高。(他已經回答這麼做的理由

到最後,可能我太過心平氣和,他主動表示「這樣啦,我幫你填9萬送送看,沒有就沒有了。」結果最後有核定9萬元。(銀行還是要賺錢)

如果我一開頭就質疑「你們核定的額度太小氣、與文宣完全不符」,對手只感受到被說教與威脅。不妨試著溫柔堅定說明你的想法、詢問對方的理由吧。

3.「信賴是一回事,我們在意的是原則。」

當對方開始情緒勒索:「你現在是不相信我囉?我們配合這麼多年。」

不必即刻屈服於壓力。「我們當然很相信房東,您既善良又照顧我們。我們只是想了解,這次租金漲幅3000元的依據是什麼?是否考慮過同一條街道的行情價,以及後續空租可能的損失?」

試著快速將情緒的話題引導回利益與原則。

4.「讓我稍後跟您討論。」

書中表示,優秀的談判者,不會急於當下就做出重大決定。

許多人當下迫於壓力,就隨意給出了不該給出了承諾。

在利益確認好之前,都不必急於給出你的答案。

pexels mart production 7643738

(四)讀後心得

現在的我要試圖說服別人,第一步都是先想對他有什麼好處,然後儘量往那些方向想理由,增加說服力。

以前的自己總是先說解決辦法,再說邏輯;現在則是努力練習顛倒順序,讓對方也比較聽得下去。

每每在許多次談判中迴避壓力、選擇順從別人的感想是:容易討好、屈服別人的我,源自於我不夠重視我自己、愛我自己。但這已經是另一個可以去心理諮商的議題了🤣。

其實現在的我依然不太會談判。這個技能和游泳、腳踏車一樣,都需要練習才能進步。

發掘利益、發想解決方案,來回討論之中,要避免關係緊張,卻又得堅持自身利益,過程真的是不輕鬆。但是,不擅長的事還是要練習,大家一起努力加油!

如果你想練習的是業務性質的影響力,歡迎參考這篇影響力經典法則整理